会宫中学坐落安徽省枞阳县会宫集镇,东望明太祖朱元璋曾扎寨屯兵的城山,西倚桐城派大师姚鼐结庐隐居的黄公山,校园内有历史文物明朝开国功臣、怀远大将军、太原侯“大刀王胜”的祀祠和墓园,校园四境平畴沃野,远山环抱,清新灵秀。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,得天独厚,是办学育才的理想之地。1958年,在王胜祀祠遗址建成全日制初级中学,首任校长姚燮元函请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“安徽省枞阳县会宫初级中学”.1971年春,增设高中部,学校更名为“会宫中学”。1983年秋,学校改为“三三制”完全中学。2003年底,学校晋升为“安庆市示范高中”。五十年来,会宫中学走过了一段极其曲折的办学历程。
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初,学校曾一度跌落到最低谷。1990年的高考达线数为零。经过张启中、王宜中、周雪松三任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员工,长达15年坚苦卓绝的奋斗,才逐步摆脱了困境,赢得了发展机遇,踏上了新的发展平台,进入了枞阳教育的“第一方阵”。
艰难的办学历程,磨砺出了会中人顽强的精神意志。为了摆脱困境,为了生存发展,会中人时刻牢记着“校衰我耻”的史实,以“校兴我荣”为使命,卧薪尝胆,“苦”字当头;强化管理,“严”字为先;革除痼疾,“狠”字作剑;会中人一点一滴地改造办学条件,一步一个脚地印抬升办学水平,一阶一层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使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昂然站到了枞阳县教育的最前列。
有人说会宫中学是枞阳教育的“一匹黑马”,有人称会宫中学为枞阳教育“一个神话”,教育主管领导和专家誉之为“会中现象”。人们在“会中现象”的研究中,形成了一条共识性结论:会宫中学一流的教育教学成绩,得力于一流的教育教学管理,整个的管理过程都渗透着苦教、苦学、苦管的“三苦”精神。这“三苦”精神,就是被社会广泛传颂的、获得市县党政领导和教育主管领导高度赞誉的“会中精神”。
会宫中学在极其艰难的办学困境中,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探索实践和大胆的改革创新,逐步形成了农村中学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风格。“一点三线”的管理模式就充分地体现着会中人的工作精神和风格。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始终以“校长室为中心”,按工作特点分成了三条管理链:一条是“分管副校长——教导处——教研组——备课组”,负责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;一条是“分管副校长——年级组、校团委、校警室——班主任”,负责学生德育和安全管理工作;一条是“分管副校长——总务处——工勤组”,负责财务、基建和服务工作。学校各项工作紧紧围绕“中心”,“三线”并重并举,互动协作,校长室的各项决策能够快速有效地落实到终端。
会宫中学,逐步建立健全了系统的工作职责目标考绩管理机制。从校长到教工,从各处室到各基层班组,从教学到后勤,所有部门和下属单位都有严明的岗位职责,所有人员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,真正做到人定岗,岗定责,事定标;学校又依据各岗位职责,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,确保人人有规可循,事事按章操作。学校坚持“年级主任坐班、班主任轮流值班”、“常规教学定期普查、不定期抽查”和“教学纪检值日”等管理制度。通过“检查、督促、总结、反馈、整改”五个工作环节,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,进行全天候、全方位的跟踪管理,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。多年来,会宫中学以“管理严格,校风纯正”享誉县内外。
会宫中学,长期以来一直坚持“生本理念”,各项工作都以“服务学生、教育学生、培养学生、发展学生”为出发点和归宿点,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扎实的基础。
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,始终面向全体学生,采取分层教育、分类指导的策略;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,因材施教;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,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值的提升。启动“帮教治跛”工程,关心学困生、特困生和违纪生的学习和生活,注重心理疏导;年级组全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和违纪学生跟踪教育档案,不让一个学生落伍,不让一个学生掉队。高度重视特长生的培养,采取奖励措施,积极鼓励学生发展特长。在教育实践中,注重人本研究,依托省级科研课题《农村中学生德育现状的分析与研究》,用五年时间进行了系统的调查、总结、研究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。
会宫中学,现有面积130亩,教职工150人,44个教学班,在校学生3200多人。近年来,会宫中学发展迅速,办学条件不断优化,功能区规划合理,标准操场启用,学生食堂投入运营,多幢教师公寓、学生公寓竣工,科技楼建成,校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。新课改顺利推进,德育活动丰富多彩,教研活动成效显著,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。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,确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,深化改革,开拓创新,追求“更高的层次,更广的空间,更优的质量,更深的内涵”,争取早日把会宫中学建成一所全市乃至全省的农村名校。
电话:0556-2531023
地址: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会宫乡
邮编:246000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